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中宣部重点专栏、教育部名栏: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

  • 论科恩对激励论证的双重批判

    陈江进;汪禹澎;

    科恩对罗尔斯激励论证的批判是当前西方正义理论研究中的热点话题。科恩的批判主要是基于两种不同的理由:激励论证违背了辩护性共同体;激励论证违背了运气平等主义。科恩是运气平等主义者,他对激励论证过于承认天赋偶然性的作用展开了批评。但是,运气平等主义和辩护性共同体包含了难以兼容的辩护模式,科恩本人无法在承诺运气平等主义的同时,还认可辩护性共同体的有效性。科恩不是辩护性共同体的支持者,他基于辩护性共同体批判激励论证只是对罗尔斯理论的内部融贯性进行挑战。

    2025年05期 v.52;No.279 1-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1K]
  • 重建体用:朱子的四重体用关系

    孙逸超;

    一般认为朱子的“二重体用论”包含来自佛教的理事体用和中国本有的形质体用,依托于理事二元结构。“二重体用”的一个论据是《太极图说解》中的太极体用。朱子引入已发未发解释体用一源与体立用行,《太极图说解》中的体用框架是理事体用。而太极之体和太极之用都是天理,与形而下的事物及其活动处于不同层面,不应被归入形质体用。“二重体用”的另一个论据是朱子给吕祖俭书信中所说的形质体用。但理层面还可以分为天理与事理,天理层面的性与事理层面的道构成性道体用,事理层面的所当然之理及其在事物上的实现构成当然体用,二者叠加就成为天理到事物的理事体用。由此,基于天理、事理、事物三层结构,朱子架构起太极体用、性道体用、当然体用、形质体用的四重体用关系。在这多重的体用关系中,朱子常用不同的概念解释“体”,理事体用之体是“本体”,形质体用之体是“形体”,还有性道体用和当然体用中可以指向形而上者的“骨子”、“体段”即“骨体”,太极本体也可以被理解为太极的本然体段。虽然各种“体”含义有所差异,但朱子的使用有其一致性,即凡是尚未活动、有待实现、有待展开的体段都是体,相应地,凡是活动、实现、展开的状态或能力都是用。朱子环环相扣的四重体用关系消解了佛教体用论超脱尘世的终极指向,形成了以儒家价值作为基础和支撑的新体用形态。

    2025年05期 v.52;No.279 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9K]

中外文艺理论研究

  • 中西日互鉴视域下“艺术电影”概念的发生

    王杰泓;熊传麒;

    聚焦于“艺术电影”概念的发生学视角,查考这一电影学乃至艺术学基本概念在中西日跨文化互动过程中的源起与生成,是一个始于微观、终于宏观的核心话题。西方“艺术电影”最初由法国作为商业盈利的“策略”而诞生,凭附文学改编以提升电影合法性地位,后经先锋派理论与实践助推,内涵逐步扩大,奠定了电影作为独立艺术形式的基础。日本“文艺映画”以“新剧”为中介吸收欧洲经验,结合本土文学经典及有声技术,实现民族性与现代性的融合。中国“文艺片”受欧美和日本的双重影响,依托于与域外类似的文学改编实践,同时具有立足于“文以载道”和“影戏”传统的本土特点,最终在商业、启蒙与政治因素的多元交织中定型为一个“复合单数”概念。针对中西日“艺术电影”概念的源流梳理与互鉴式考察,不仅有利于澄清电影与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作者风格与市场策略等重要却暗昧的二元关系问题,为电影理论与创作实践提供参鉴,而且还可稳固电影学的基石性概念,切实推进中国艺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2025年05期 v.52;No.279 20-30+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 悲剧如何给予生活以意义——“赋形”与卢卡奇悲剧理论的演进

    韩文革;

    卢卡奇认为西方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危机导致了生活意义的丧失,而悲剧作为横跨古今的艺术形式,能够凭借“赋形”重新给予生活以“整全”之意义。早在1906—1907年间所撰写的《现代戏剧发展史》中,卢卡奇就以新康德主义作为理论出发点,试图在悲剧理论中对“赋形”作为文学社会学的因素进行诠释,他把悲剧的“赋形”视为抵抗生活的碎片化而寻求“整全”意义的方式,并通过“群体效应”,使悲剧的社会功能得以实现;他随后完成的《悲剧的形而上学》在借助西美尔哲学概念的基础上,又吸收了以费希特和谢林哲学为思想资源的德国浪漫派的观点,着重阐述了悲剧作为当下满足“渴望”——弥合与统一“经验生活”与“真实生活”之间的分裂关系——的艺术形式;在出版于1916年的《小说理论》中,卢卡奇进一步超越了新康德主义思想的限制,从黑格尔历史哲学框架出发,考察艺术“赋形”所发生的变化,进而以“形式”为线索,探索人在现时代能否通过悲剧恢复生活总体性,从而对悲剧问题进行了最为成熟的理论阐述。从思想史的维度看,卢卡奇的悲剧理论构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早期典范,而在当代社会“生活意义碎片化”问题依然突出的情境下,卢卡奇的悲剧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2025年05期 v.52;No.279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社会文化史研究

  • 时间政治: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五一”纪念

    杜艳华;王琪;

    时间政治是政党通过赋予特定时间节点政治象征意义,以塑造集体记忆、凝聚政治认同的政治实践。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视“五一”纪念的政治价值,党中央专项部署明确纪念方向,各地系统化推进形成完备纪念办法,并定期开展评估总结,积累宝贵经验。“五一”纪念活动中,党结合抗战语境,对“五一”精神进行时代化诠释;巧妙运用时间策略,以“五一”为高潮、前后数月持续营造氛围、构建五月纪念网络,多方位提升传播效能;探索动员路径创新方法,贴近群众生活,并引入开明士绅为动员中介,有效扩大纪念活动影响;把握主要矛盾,在阶级关系、国共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的处理上展现出统战智慧。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五一”纪念活动展现出多维政治效能,不仅强化了党对职工运动的领导,凝聚起全民抗战的强大力量,还推动了社会各阶层相互了解与互助,是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成功范例,是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中的重要样本,也为深化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抗日战争史研究提供了鲜活素材与重要视角。

    2025年05期 v.52;No.279 39-48+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 民国报刊公开信论争现象的历史考察

    郑思源;付登舟;

    民国报刊公开信论争是指多层次参与主体以公开信形式在报刊上就诸多问题展开讨论与争鸣的文化现象,是近代报刊与书信文体相结合的创新性舆论策略。这一文化现象的发展脉络,大致经历了与新文化运动同步的勃兴期、动荡局势下的低沉期、大革命失败后的复苏期以及抗战爆发后的式微期四个阶段。报刊公开信几乎参与了民国历史进程中所有重要公共命题的论争并产生积极影响。报刊公开信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论争,使新文化运动由沉寂转为“众声喧哗”;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使启蒙文学走向革命文学、文艺界成立“左联”;关于社会改造的论争,助推了乡村建设运动;关于全民族抗战的讨论,凝聚了民心民意,坚定了中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念。民国时期的公开信论争扩大了报刊传媒在社会中的影响力,锻造了一批适应当时舆论场域的知识分子,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读者的辨别力、认知力,推动国民意识和公民素养的提升。

    2025年05期 v.52;No.279 4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6K]

马克思主义研究

  • 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出场逻辑、价值蕴涵与实践进路

    蒙象飞;

    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是党在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任务。它的出场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理论必然,是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文化建设的历史必然,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现实必然。这一文化使命的出场,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新境界。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价值蕴涵,它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文化建设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历史主动和文化自觉,而且在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中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征程上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要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提供强大思想武器;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以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坚持“两个结合”科学方法,以提供文化自信根基;引领和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以提供重要助力。

    2025年05期 v.52;No.279 61-68+196-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 幸福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价值追求

    陈翠芳;肖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色,超越了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西方现代化,开创了世界现代化的新样态,塑造了幸福生活的新内涵和新特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包括绿色发展方式、生命共同体理念、生态为民价值目标等核心内容,相应地对幸福生活呈现出三重价值:为幸福生活创造持久的物质基础,赋予幸福生活丰富的精神内涵,为幸福生活营造和谐的社会关系。探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对幸福生活的价值追求,既有助于全面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重要意义,也可促进对当代富有生态意蕴的幸福生活的正确认识和实践追求。

    2025年05期 v.52;No.279 69-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2K]

哲学研究

  • “是”与“是着”——柏拉图《智者》的翻译与理解

    王路;

    柏拉图的《智者》中关于巴门尼德论题“不是者是”有一段著名讨论,该讨论与语言相关,与逻辑考虑的方式相关,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四个中译本将该论题分别译为“非存在者存在”、“非在者在”、“非是者是”、“不是者是”,显示出不同的理解。“存在”和“在”不是系词,消除了关于系词、语言和与逻辑相关的考虑。“是”乃是系词,体现出关于系词、语言和与逻辑相关的考虑。一“是”到底论的实质在于要在系词的意义上理解being,并且将这样的理解贯彻始终。采用“是”来翻译是正确的,但是“是着(的)”却有问题。尽管它含有“是”,却不是系词。大量采用“是着(的)”这一译语,极大地削弱了相关讨论中关于系词、语言和与逻辑相关的考虑,因而会带来理解的问题。

    2025年05期 v.52;No.279 77-8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4K]
  • 历史哲学何以可能——牟宗三关于历史哲学的基本观念

    程志华;

    牟宗三将“历史哲学”视为其哲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道德的形上学”共同构成“内圣外王”的完整框架。在牟宗三的历史哲学中,“历史哲学何以可能”是前提或核心问题。牟宗三对这一问题的论证分为三个部分两个层面。第一个部分是解释“历史哲学”的概念,认为“历史哲学”乃是对“事理”予以哲学解释的学问。第二个部分是从“事理”、“具体的解悟”和“历史判断”三个方面来解决历史哲学之可能的问题:“事理”为历史哲学的研究对象,它不是指“物理”而是指“事之理”;“具体的解悟”为历史哲学的研究方法,它既不是感性的“证悟”、“彻悟”,亦不是理智的“抽象的解悟”,而是指以“事”为对象、以获得智慧为目的的理智的具体的解悟;“历史判断”为历史哲学的研究视角,它不是以个人行为、当然之理为视角,而是以集团生命、理念为视角。第三个部分是历史哲学的基础问题,包括历史文化的特殊性与共通性、精神的圆满体现是否止于国家、永久和平的可能性以及历史文化的“循环断灭”等。前两个部分为牟宗三对历史哲学之可能理论论证的层面,后一个部分为其对历史哲学之可能实践应用的层面。牟宗三这套理论是其关于整个历史哲学的基本观念,体现了东西方历史哲学的会通,为儒家历史哲学现代转化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05期 v.52;No.279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1K]

文学研究

  • 郭沫若《女神》的时间意识及其书写

    王泽龙;黄仁志;

    现代时间意识是郭沫若《女神》现代性的一个突出思想特征与审美表征。在物理时间层面,郭沫若《女神》通过对“二十世纪”、“夜”、“死亡”等时间概念的艺术表现,建构了瞩目未来的浪漫主义式时间神话,彰显了近现代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对现代性的想象与期待,标志着现代生命个体对主体性的深入探求。在心理时间层面,郭沫若以“情绪”为核,通过对汉语虚词的灵活运用,以情绪调度时间节奏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呈现出独特的现代性时间节奏,进而萌发出浪漫激荡的力之美学效果。在人文社会时间层面,近现代科技文明对《女神》时间书写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诗性思维上表现为自然科学理论的渗入,在诗歌本体形式创构上表现为对速度美学的追求,在诗歌境界上呈现出物我同构的审美意境。

    2025年05期 v.52;No.279 94-103+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2K]
  • 情感生产与“十七年”文学教育功能

    向蕊琦;王本朝;

    “十七年”文学是在特定历史阶段、社会条件及其主体状态中创造的当代文学。它具有鲜明而强烈的文学教育功能,并将文学情感作为文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十七年”文学不但创造着特定的思想世界,而且还生产出特殊的情感世界。它主要借助革命历史和现实感受实现“革命情感”、“个人情感”以及“生活情感”生产,发挥文学教育人、改造人的巨大作用。“十七年”文学的情感生产,拥有一个丰富的意义空间,从革命情感的高扬到个人生活情感的重造,从情感认同到情感差异,具有独特的情感政治意义。“十七年”文学的情感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个人生活的复杂性与革命阶级的丰富性,显示了当代文学表达社会精神意识的力度和个人情感心理的限度。这是中国社会革命的现实命题,也是当代文学创作实践所积累的鲜活经验。“十七年”文学实现了社会情感与文本政治的互动与融合,这为我们重新阐释“十七年”文学提供了新的可能。

    2025年05期 v.52;No.279 104-11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语言学研究

  • 汉字生衍“孳乳说”及其意义

    张鹏飞;

    汉字的生衍是按照家族关系孳乳的,虽然当初创制汉字的时候没有统一的规则,但是一经造出一定量的基础汉字(初文/准初文)之后,其他汉字就是在这些基础汉字之上,“比类合谊”、“形声相益”加合生衍的。从古汉字甲骨文、金文体系的五千左右字量,到今天约六万以至十万汉字的总量,汉字主要是通过形衍、音衍、义衍这些途径累增繁衍的,总体而言汉字是在大约540/200个意符、923个声符的基础上孳乳的。明辨汉字生衍的规律,有利于汉字统系研究,有助于字典辞书编纂和汉字学习。

    2025年05期 v.52;No.279 113-122+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3K]
  • 物理事件、心理事件及其语言表征

    王勇;

    感知事物的过程(如视觉、听觉产生的过程)既可以从科学的角度描述为物理事件,也可以从人类经验的角度描述为心理事件。前者是客观视角,事件的发生呈现为因果关系,不受人的意识控制;后者是主观视角,受人的意识支配,主要表现为感知经验。前者以事物为出发点,多通过致使关系表征;后者以人为意识的中心和能量的源泉,通过心理过程来表征。在系统功能语法中,前者属于作格模式,后者属于及物模式。这两种模式既有相互对立的一面,也有并协互补的一面。二者各司其职,但往往结合使用,共同表征经验意义。话语分析时当采取适当的模式,以描述不同的经验世界、揭示不同类型语篇的语义功能特征。

    2025年05期 v.52;No.279 12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 现代汉语“X+化”派生词的词类问题

    罗健京;

    现代汉语“X+化”派生词的词类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至少存在动词说、动词或形容词说、名词说三种观点。现代汉语“X+化”派生词的词根“X”除了形容词性和名词性语素外,还有动词性语素。根据词的语法特征和语义特征,在行为事件框架下,“形容词+化”、“名词+化”和“动词+化”都可验证为典型的动词。但在特定语境中,由于词的句法语义的变化,一部分“X+化”派生词的动词属性已经弱化,开始具有形容词或名词的句法语义特征,表现出向形容词和名词转类的倾向。厘清“X+化”派生词词性判别存在分歧的原因,有助于深化对“X+化”派生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对汉语构词的词类归属问题亦有启示。同时,“X+化”派生词属于将来构式,从构式角度分析也有利于解决词类相关问题。

    2025年05期 v.52;No.279 13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新闻传播学研究

  • 媒介技术建构共同体想象的内在逻辑与现实转向——基于“人—技术—世界”的三元认知框架

    赵亿;张昆;

    在“人—技术—世界”的三元认知框架下,有必要重拾媒介技术的主体性地位,追问共同体形态变迁的深层逻辑。通过对口语媒介、书写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网络媒介共同体历史形态的考察发现,媒介技术形塑了共同体形成的认识论上的先决条件,其自身蕴含着时空偏向性与表征能力,前者主导共同体主体对世界的想象,后者规制客观世界的表征形式,影响共同体集体记忆的生成与传承。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加持的沉浸媒介时代,共同体的主体形态、体验场域、集体记忆框架都发生了变化,媒介技术内隐的启蒙、民主、解构精神将共同体导向对人的心灵世界、自然性与生活世界的观照,指引我们走向一个值得期待的共同体。然而,技术的指引与阻滞相伴而生,沉浸媒介技术既创设了有利于共同体想象的传播范式、时空环境、表征样态,又将共同体想象置于不确定的价值风险之中,需要我们清醒面对、有效规避。

    2025年05期 v.52;No.279 141-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7K]
  • 媒介赋权与公共性再造:农村基层干部自媒体行为的治理逻辑

    方伶俐;

    随着互联网与移动媒体的下沉渗透,包括自媒体在内的社会化媒介正深刻重构乡村治理场景。农村基层干部位于乡村治理结构的中心,公共性再造是其治村行为的核心议题之一。借助自媒体,农村基层干部通过信息赋权、关系赋权、行动赋权三个维度,实现从个体赋权向集体赋权与组织赋权的演进,进而推动乡村公共性再造和乡村治理结构转型。农村基层干部的自媒体行为不仅拓展了公共空间、促成了公共交往,而且在整合公共利益、培育公共精神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构建乡村治理共同体提供了新路径。要实现媒介赋权乡村公共性再造,进而达成媒介赋权乡村治理,应着力提升农村基层干部的媒介素养,有效建立民意表达与落实的闭环机制,积极弥合媒介赋权可能衍生的数字鸿沟。

    2025年05期 v.52;No.279 150-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7K]

跨学科论坛

  • 跨文化传播学“模式”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兼论翻译学的跨学科性

    熊伟;

    翻译学具有跨学科性。跨文化传播学和翻译学都关注语言(符号)、文化、意义等要素的互动关系,因而具有跨学科的相关性。然而,目前对两门学科间的跨学科研究尚不充分。从两门学科的交叉点出发,可以发现它们都关切语言(符号)和文化问题,都是一个跨文化的编码和解码过程,都涉及多种形态的符码。模式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常用方法,它运用文字、图像、公式等形式对某一事件或过程的组成部分,以及相互关系进行直观和简洁的描述,具有构造、解释、启发和预测功能,能够描述问题和提供解决方案。跨文化传播学的“高—低语境”、“文化—个人”、“文化—环境影响”、“编码—解码”以及“理论旅行”传播模式对翻译研究具有借鉴和启示意义,可以预测或发现翻译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进行解释和找到解决的方法。翻译学与跨文化传播学以及其他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应以学科间的榫点和互补点为基础,有效整合各自见解,以解决翻译中出现的复杂问题为目标。

    2025年05期 v.52;No.279 160-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4K]
  • 乡村振兴视域中村落共同体边界的构建

    安治民;孙英;

    利用边界来区分事物,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边界塑造了个体、群体、组织等社会形态的实质内涵。传统中国,乡村存在人口流动迁移,传统村落并不具备稳定的边界。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社会主义建设,人民公社制度实施,国家的乡村治理实践构建了村落共同体的行政边界、经济边界、自然边界、文化边界和社会边界,中国乡村具有了村落共同体的典型特征。当前,随着乡村人口自由流动迁移,村落共同体的多种边界正在走向模糊,学界将村落共同体边界发生的变化理解为村落共同体正在走向崩解。乡村振兴战略要求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推动中国乡村的村落共同体重建,应构建村落共同体的多种边界维系村落共同体的存续。国家政策强调“规范村庄撤并”为“集聚提升类”村落构建稳定清晰的自然边界提供了现实依据,应通过乡村善治构建村落共同体行政边界,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村落共同体经济边界,促进乡村社会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构建村落共同体的文化边界和社会边界,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推进村落共同体建设,进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2025年05期 v.52;No.279 168-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青年学者论坛

  • 菲尼斯对“法律作为协调问题的解法”的伦理学建构

    顾家豪;

    菲尼斯认为法律的权威性源自“法律作为协调问题的解法”。博弈论范式的缺陷源自基本善的多样性和不可通约性,故而法律的权威性不能以博弈论来解释。在批判博弈论的基础上,菲尼斯认为,法律协调的基础在于“实践理性”与“共同善”,这说明协调问题中的协调行动与个人单独行动的根本理由并不存在冲突,个人行动可以通过实践理性的共同善要求来实现相互协调。法律协调的内涵体现在公平性和权威性两个方面,即法律作为“无缝隙的网”,其体系性公平观照了人类多样性的基本善的各个方面;法律本身的程序性特点,使得其作为一种“权威”而能够成为协调问题的解法。与实证主义法学分离法律与道德关系的方式相比,菲尼斯反对博弈论的解决方式并站在伦理角度解决法律协调的问题具有合理性,但同时也可能存在先验预设所引起的实践性缺陷。

    2025年05期 v.52;No.279 177-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 AI大模型训练数据的版权风险与治理路径

    黄孟苏;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在AI大模型训练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对模型性能提升非常关键。违规收集数据训练AI大模型面临版权风险,包括直接侵犯版权、衍生作品版权归属模糊、版权链断裂、法律风险及合规难题。此类问题的版权治理面临挑战,如版权归属与数据使用的模糊性、侵权认定标准的争议、版权保护与数据共享的冲突、跨国版权治理的复杂性及科技发展与立法滞后性的矛盾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依靠多维度的治理方案,包括强化设计者和平台的版权意识、明确标记数据来源和版权归属、建立数据使用许可机制、加强技术监管和审核、构建多元互惠合作关系及完善立法和监管体系,以此为AI技术的健康发展提供有效的版权保护策略。

    2025年05期 v.52;No.279 185-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8K]

书评